“这里的星星比平原的亮,但月亮也比平原的冷。”杨静摩挲着泛黄的高原工作照,照片里的她裹着臃肿的羽绒服,却笑得格外灿烂。这位陪丈夫在建设一线坚守了8年的“工地玫瑰”,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的坚韧与柔情。
杨静的丈夫王崇是扎根工程领域17年的“老铁军”,从贵州的喀斯特山区到西藏的雪域高原,从新疆的戈壁荒漠到吉林G331边境线的林海雪原,他带着“修路架桥、造福一方”的初心辗转大江南北,累计参与12个重大项目建设,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基建事业。在这位铁汉的行李箱里,除了泛着折痕的工程图纸,还珍藏着儿子用作业本画的“全家福”,画纸边缘还歪歪扭扭写着:“爸爸妈妈,等你修完最长的路就回家。”
2017年春天,杨静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辞去老家的教师工作,跟随丈夫进驻西藏日喀则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初到西藏日喀则项目时,她被强烈的高原反应折磨得痛苦不堪,头痛欲裂、呼吸困难,指甲盖都泛着青紫,却坚持用高压锅为一线作业归来的丈夫煨汤。“他在工地连轴转三天了,总得吃口热乎的。”面对同事欲言又止的关切,她总是笑着晃动手里的汤勺。
作为项目安全内业员,杨静白天处理200份文件,晚上还要为丈夫准备驱寒的姜汤。2021年寒冬,王崇在海拔5000米的工地巡查时突发高原性肺水肿。得知消息的杨静抓过急救箱就赶往现场,在零下30摄氏度的风雪中,她踩着结冰的山路跌跌撞撞走了1公里,工区闪烁的安全警示灯成了茫茫雪夜里唯一的航标。当看到蜷在临时帐篷里输氧的丈夫时,她抹了把睫毛上的冰碴,掏出怀里温着的红景天汤。看着丈夫喝完药后泛红的眼眶,她笑着说:“我是你的安全员,得确保你这台‘主设备’正常运转,要不然罪过就大喽。” 王崇接过饭盒时,这个沉默的男人喉结滚动三次,终究把“谢谢”咽成了为她拢紧围巾的动作。
2024年9月初,两口子一起来到吉林G331三标项目。这里地处中朝边境线,气候多变,冬季寒风凛冽,王崇每天凌晨五点便赶往工地检查施工进度与质量。杨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悄悄为丈夫准备了“工地三件套”:缝着暖宝宝的鞋垫、装着姜茶的保温杯、绣有平安出行的防风面罩。她还细心地在笔记本里记录着丈夫的生活细节:胃病不能吃辣、过敏体质要穿纯棉衣物、每月15日要给老家父母及孩子打电话。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她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零下20摄氏度的寒风裹着雪粒子,杨静还如往常一样,抱着保温饭盒,为总是没时间吃饭的丈夫送去“爱心午餐”。“知道你忙,今儿心情好给你带了好吃的,快趁热吃。”杨静掀开饭盒,青椒肉丝的香气混着寒风钻进鼻腔。王崇双手在工装上蹭了蹭,接过饭盒,低头猛吃几口,抬头时眼眶微微发红。杨静没说话,默默将暖手宝塞进他的工装口袋。
暮色渐浓,桩机的轰鸣声中,杨静指着远处飘扬的司旗:“两口子就像混凝土里的钢筋,各自坚强,更要相互扶持。”王崇放下饭盒,粗糙的手掌覆住她冻红的手背。夕阳将新浇筑的路基染成金色,防风围巾下那抹高原红愈发鲜艳——这是“安全员”最温柔的守望,也是千万工程家庭并蒂绽放的见证。
责编:
来源:中交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