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里的“光影魔术师”
发布时间:2025-03-27
分享到:

  2025年3月,铁门关隧道出口处的阳光穿透灰青色山峦,洞壁上蓝天白云的彩绘与往来的施工车辆灯光交相辉映。“隧道‘亮’了,驾驶员进出时的视觉盲区范围缩小,开车安全多了。”中交路建新疆乌尉高速公路12标段项目工区主任贾济圣欣慰地说道。

  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重要组成部分,新疆乌尉高速项目承载着“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战略使命。中交路建承建的12标全长78.8公里。其中,铁门关隧道横亘于铁门关岭山,为全长近3公里的双洞分离式隧道。隧道自建设伊始便面临多重挑战:浅埋偏压的地质构造使洞顶最大埋深仅14米,砂砾岩与泥岩交错的地层如同“千层酥”般脆弱,加之进出口边坡稳定性差,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坍塌。
  “我们采用超前长管棚注浆预加固技术,相当于为山体植入‘钢骨架’。”项目总工程师指着施工图纸介绍道。面对V级围岩占比达17%的复杂地质,建设团队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分级开挖,通过“化整为零、分块突破”的施工策略,将大断面分解为多个小导洞逐步推进。历时750个日夜的攻坚,最终在2024年5月7日实现了双洞贯通。
  物理贯通只是序章。2024年9月安全例会上,贾济圣调取行车模拟数据:“新疆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强烈,且隧道口处于戈壁和山谷交接处,阳光照射角度多变,光线散射和吸收情况复杂。即使安装照明设施,仍会出现30米左右的视觉盲区。”驾驶员驾车进入隧道时会“眼前一黑”,出隧道时会“眼前一亮”,这类光环境突变引发的瞬时视障被称为“黑白洞效应”,也是隧道事故的重要诱因。
  建设之初,铁门关隧道涂装亮化就被列为乌尉高速项目试验段工程,既要针对隧道特殊条件攻克光环境突变难题,又要为世界最长在建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积累经验,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需要重构隧道光环境系统,而非单纯提升亮度,要找到新的材料和工艺。”贾济圣提出新思路。经过多次材料试验,团队最终锁定纳米硅负离子涂装材料。这种新型材料具有微孔结构,能够对光线进行“智能导流”。光线在材料内部经过多次折射,最终以最佳角度反射出来,相比传统涂料微弱的反射能力,优势极为显著。
  设计团队还将功能与美学融合,反光涂装外观欠佳,极易致使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一次研讨会上,会议室电脑的蓝天白云壁纸激发了设计灵感。“人工光源生硬,何不让洞内景观与外部环境无缝衔接?”贾济圣提议道,项目团队迅速将创意付诸实践。
  团队首先在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间隔设置了多功能蓄能发光拱部矩阵亮化标,紧接着进行涂装工作,营造出将蓝天白云引入隧道内的视觉效果。同时,通过搭配纳米反光涂装材料与洞内原有的灯光,形成了“光学双保险”。在多种措施共同作用下,整个隧道内光线变得均匀、柔和,哪怕是在弯道变化处,光线依旧能保持均匀稳定,就如同从正午阳光自然步入树荫下一般。如此一来,致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25年4月初,乌尉高速巴伦台至库尔勒段将正式通车。铁门关隧道拱顶上的“蓝天白云”,将守护着每天上万台车辆的平安通行。中交建设者正用智慧与匠心,在丝绸之路上描绘着安全与美学交融的新画卷。

  • 责编:
  • 来源:中交路建